[1] |
宫本红.杜仲叶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[D].贵阳:贵州大学, 2008.
|
[2] |
姚丽娜.杜仲的化学成分研究[D].天津:天津大学, 2010.
|
[3] |
李欣, 刘严, 朱文学, 等.杜仲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食品工业科技, 2012, 33 (10) :378-382.
|
[4] |
彭红梅, 李小姝.杜仲的药理研究现状及应用展望[J].中医学报, 2013, 28 (1) :72-73.
|
[5] |
郝建新.杜仲叶发酵醋工艺及其品质评价研究[D].北京:北京林业大学, 2013.
|
[6] |
袁云香.杜仲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[J].北方园艺, 2013, (2) :188-190.
|
[7] |
麻成金.杜仲籽油的提取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[D].湖南农业大学, 2007.
|
[8] |
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 (2009年第12号) .中国食品卫生杂志, 2009, 21 (6) :567.
|
[9] |
钟昕.裂褶菌多糖的固体发酵制备及辐照改性[D].北京:中国农业科学院, 2010.
|
[10] |
高利忠.裂褶菌固体生物发酵及其多糖功能特性研究[D].内蒙古农业大学, 2009.
|
[11] |
庄毅.菌质-中药的一个新领域[J].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, 1992, 3 (2) :49-51.
|
[12] |
庄毅, 陈建伟, 谢小梅, 等.中药内的菌物药[J].中草药, 2012, 43 (8) :1457-1461.
|
[13] |
庄毅.中药内的生物制药——固体发酵工程系列及其真菌药物[J].菌物研究, 2013, (2) :63-71.
|
[14] |
邬建国, 葛娟, 余伟, 等.裂褶菌固体发酵葛根渣获取功能产品的条件优化[J].食品工业科技, 2010, (12) :192-194.
|
[15] |
刘亮, 卢琪, 段加彩, 等.杜仲茶酸奶的研制及茶粉、绿原酸对酸奶品质的影响[J].食品科学, 2010, 31 (12) :114-118.
|
[16] |
余有贵, 李忠海, 黄国华, 等.发酵法生产灵芝-蕨渣菌质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优化[J].食品科学, 2011, 32 (5) :187-191.
|
[17] |
郭立琼, 林俊芳, 马立青, 等.一种甜灵芝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及甜灵芝发酵茶[P].CN102669320A.
|
[18] |
胡景霞.蛹虫草BYB-08菌株固态发酵研究及其菌质产品研制[D].武汉:华中农业大学, 2011.
|
[19] |
侯军, 侯明阳.一种蛹虫草菌质保健绿茶及其制作方法[P].CN102687780A.
|
[20] |
杜红岩, 胡文臻, 俞锐.中国杜仲橡胶资源与产业发展报告[M].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 2013.
|
[21] |
王玉万, 徐文玉.木质纤维素固体基质发酵物中半纤维素, 纤维素和木素的定量分析程序[J].微生物学通报, 1987, 14 (2) :81-84.
|
[22] |
阮鸣, 韩亚东.蒽酮-硫酸法测定芝芪菌质中的多糖含量[J].安徽农业科学, 2008, 36 (27) :11811-11812.
|
[23] |
陈伟.杜仲叶片绿原酸、总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研究[D].南京:南京农业大学, 2007.
|
[24] |
李加兴, 李伟, 陈双平.猕猴桃粗纤维低糖食品的研制[J].食品科学, 2007, 28 (11) :642-646.
|
[25] |
王燕, 邓后勤, 罗凤莲, 等.葛根营养曲奇食品的研制[J].中国食物与营养, 2009, (5) :43-46.
|
[26] |
郭元新, 周军.苦荞饼干的加工技术研究[J].食品工业科技, 2005, 26 (11) :100-102.
|
[27] |
刘晶晶.苦味机理及苦味物质的研究概况[J].食品科技, 2006, 31 (8) :21-24.
|
[28] |
李蕾蕾.苦味食品概述[J].中国食物与营养, 2006, (6) :50-51.
|
[29] |
王振河, 霍云凤.裂褶菌及裂褶菌多糖研究进展[J].微生物学杂志, 2006, 26 (1) :73-76.
|
[30] |
杨远志, 李发财, 琚争艳, 等.甜菊糖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[J].发酵科技通讯, 2011, 40 (1) :40-44.
|